2021年5月18日晚間,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聯合發布《關于防範虛拟貨币交易炒作風險的公告》。公告明确表示,有關機構不得開展與虛拟貨币相關的業務,同時提醒消費者要提高風險防範意識,謹防财産和權益損失 。虛拟貨币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思考,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認清虛拟貨币,培養良好的投資心态。
虛拟貨币是指非真實的貨币。知名的虛拟貨币如百度公司的百度币、騰訊公司的Q币,Q點、盛大公司的點券,新浪推出的微币,俠義元寶,紋銀,比特币、萊特币、無限币、誇克币等,全世界發行有上百種數字貨币。虛拟貨币不是貨币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和強制性等貨币屬性,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币,不具有與貨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币在市場上流通使用,公民投資和交易虛拟貨币不受法律保護。
虛拟貨币作為電子商務的産物,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且,越來越和現實世界交彙。然而,在虛拟貨币日益長大的同時,相關法規卻相對滞後,埋下了不少隐患。

案例一:
張某是西安某大學的在校女大學生,在一次偶然相遇後,與校友李某互生愛慕,進而發展為男女朋友關系。去年11月,張某發現李某有在網上進行投資的習慣,且收益較為可觀,心生羨慕。
随後,李某指導張某在網上一個數字貨币投資平台上注冊了賬号并在李某操作下,用1萬元為張某購買了9888個DC币,後用DC币為張某置換了比特币。今年2月2日,張某再次根據男友的示意,支付了2萬餘元購買DC币。
3月,張某發現自己賬戶中沒有上述兩次的交易記錄,找到男友詢問。李某表示,他确實已經替張某購買了DC币,至于為什麼不存在交易記錄,他并不知情。兩人為此争執不休,就此分道揚镳。
今年6月6日,張某起訴至法院,要求李某賠償其3萬元,并支付利息。

案例二:
葉先生就在朋友圈看到了有關金融投資的内容,就很是心動,于是便聯系了對方。最後對方發給他一個二維碼,在葉先生掃碼下載後,發現是一款名叫“KGI凱基證券”的數字币投資平台。根據提示,葉先生最終轉款20萬元至該平台賬戶裡面,沒想到短短幾個小時内就盈利了240萬元。

欣喜若狂的他就申請提現,但是卻被告知需繳納19.6萬元稅金。但交完稅金後,他卻又被告知因備注錯誤,又還需重新繳納。最後,葉先生在連續繳納3筆稅費後依舊無法提現,共計被騙約60萬餘元。
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暫無固定經濟來源,無法承擔虛拟貨币暴漲暴跌的風險,為保護同學們的财産安全,防範虛拟貨币交易炒作風險,提出以下倡議:
一:正确認識虛拟貨币及相關業務活動的本質
二:提高風險防範意識,謹防财産和權益受損
三:認真學習知識,樹立正确的投資理念